高频电刀作为内镜治疗工作中最为重磅的外周使用设备。由于高频电的内容相对较多,今天就只介绍一部分内容。
一、高频电刀的使用原理高频电刀自1920年应用于临床至今,已有近百年的历史,核心的高频电发生器也发生了相应的更新和升级,从火花塞放电-电子管-晶体管再到MOS管的四代变更。目的主要是为病灶局部提供相应的电压和电流值产生热效应,从而达到组织切割和止血的效果。
设备核心内容的改进主要是在控制电压及电流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上,并对相应的使用程序做了相应的程序化处理,加上故障检测和提示,使高频电刀的使用变得相对安全和易用。一线人员对高频电的使用更加简化和安全。
二、电凝和电切的区别
高频电主要是在病灶局部产生相应频率的电压和电流,而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热效应的温度不同。相对高的温度可以形成切割的效果,而相对低的温度(仍然相对较高)可以实现电凝的效果,两者的根本原理都是高频电产生的热效应。
不过,虽然同样是高频电产生的热效应,不同的产品(品牌)会有不同的使用效果,为什么呢?不过在高频电的热效应的使用中产生了细微的差别,这种细微的差别让好的高频电“爱不释手”,而差一点的高频电(当然功能也基本齐全)却让操作者“无法忍受”。这些产品细微差别不同程度的引导了医生的治疗过程,所以高频电的精细化差别还是需要操作医生去认识的。通常情况下,电切用的温度在100℃以上,而电凝用的温度在60-100℃左右。这种情况指的是纯切或纯凝的功能模式所需要的温度,实际应用时几乎不会用到纯切的模式而是应用凝切混合模式。比如在电切目前多为混切模式,即“切-凝-切-凝”的混合模式,相对能满足切的需要同时又能尽量减少出血的风险。所以,内镜下都用混切而非单纯的切,因为纯切会造成出血和相关的不可控意外情况。